来源:中国粉体网|
发表时间:2023-07-24
点击:3409
Sn与过渡金属元素合成二元合金体系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材料改性方法,一方面利用过渡金属元素提供Na+嵌入和脱出Sn的稳定骨架,另一方面过渡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金属延展性,能有效抑制Sn嵌脱Na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体积膨胀,再者过渡金属元素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为大电流放电提供输运通道。
比如,有研究团队通过退火镀锡镍箔制备了Sn-Ni合金薄膜。未进行退火处理时,Sn-Ni合金薄膜由Sn、针状NiSn3和层状Ni3Sn4相组成,在84.7mA/g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其可逆比容量保持在343mAh/g。不过,经过退火的薄膜形成了更厚的Ni3Sn4层,导致循环性较差。该团队在533K下对镀锡铁箔进行0~25h的退火,制备了各种类型的Sn-Fe合金薄膜,在84.7mA/g电流密度下纯锡膜比容量从730mAh/g急剧下降至30mAh/g,在25h退火的薄膜表面去除SnO层制备了FeSn2薄膜,薄膜在84.7mA/g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68mAh/g。也有研究人员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SbSn@NCNFs复合材料,然后进行了退火处理和氢还原,利用Sn和Sb的不同氧化去电位以及碳纳米纤维减少体积变化,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0.1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331mAh/g,在0.5A/g下经过100次循环后保持300mAh/g的比容量。
④Sn-M-N合金
Sn-M-N三元合金体系通常选用“Sn-活性-非活性”体系,希望利用活性过渡金属元素进一步提高可逆嵌Na比容量的同时,利用非活性过渡金属元素抑制可能存在的体积效应,提供可逆嵌脱Na+的稳定骨架结构。在制备Sn-M-N三元合金工艺研究中,普遍开展纳米结构、薄膜结构、核壳结构以及异质结构等结构设计,希望通过结构设计进一步抑制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体积膨胀,提升可逆比容量。
比如,有课题组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独特的3D花朵状SnCoS4负极材料,在首次放电过程中生成了Co纳米团簇,在60次循环后提供477.76mAh/g的可逆比容量,初始库仑效率为65.3%,高于SnS2负极的首次库仑效率。该团队同时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蛋黄壳绣球状纳米片自组装SnSb-S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01.1mAh/g,放电平台电压约为0.6V。另外,有研究者研究了一种三元化合物磷化铜锡(Cu4SnP10)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应用的纳米线。与Sn4P3相比,铜的引入有助于稳定化合物中相当高的磷含量,在25mA/g电流密度下实现811mAh/g的比容量。通过与多壁碳纳米管形成复合材料,在1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提供了512mAh/g的比容量,在电流密度为1A/g时,复合电极的比容量保持在412mAh/g。
小结
以上列举了几类锡基合金材料并进行了简要介绍。目前,锡基合金材料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已被广泛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人员在锡基合金负极材料合成方面也开发了不少方法,例如电镀、电解沉积、化学反应和机械球磨等。随着钠离子电池关注度的不断升温,相信在多种利好的加持下,未来会有更多电极材料新成果出现。
参考来源: 黄钊文等.Sn基合金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吴琼.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锂/钠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
侯金川.锡基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