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有材APP下载

新材料在线APP下载

寻材问料下载

开通会员

精彩推荐

会员享研报折扣价、看项目BP、约投资人、每日在通讯录加更多好友等特权

开通会员 查看会员特权

登录/注册

热门媒体号

热门企业号

新能源车水冷管呈倍数增加 水冷管如何兼顾冷却、总成化、轻量化等多重要求?

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23-07-13

点击:8409

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家而言,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的问题并不比安全、续航等问题轻松。


更为严峻的是,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管路数量呈倍数增加。燃油汽车的热管理管路主要包括进水管、下水管和上水管,结构设计相对简单;而新能源汽车热量交互更为频繁,回路设计复杂,管路长度明显增加。


中金公司测算,纯电动汽车管路单车价值量达1,500元,而混动车兼具发动机冷却系统和三电系统热管理,管路系统更为复杂,总ASP达到1,800元。


这是冷却管的机遇,却也是不容小觑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对冷却管提出严格要求;而管路的增加,也成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一体化设计的绊脚石。


一款既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需求、车用级寿命需求,又能够支撑新能源车轻量化、安全性、热管理总成化等复杂需求的材料显得十分重要。


金属、橡胶方案已“力不从心”


水冷技术是基于液体热交换的冷却技术,该技术可以保障电动汽车电池组内部温度的均匀,通过将水冷技术与车辆冷却系统整合,可有效提升电池的加热速度。


水冷却技术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冷却液管路。


目前,主流的车载管路为金属管、橡胶管以及树脂管,不同的材质表现出不同的优缺点。



肩负严苛要求的水冷却管


水冷却管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需要满足多重要求。



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对于温控精准度要求更高,这有利于保证能源利用率,进而保障整车续航,因此,对冷却管路等零部件性能提出保温、轻量化等要求。


另外,新能源车热管理管路结构复杂度增加,新能源汽车水冷管路的增加,在总成化趋势下,要求管路材料具备更优异的造型度,以应对总成化设计。


再者,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发动机等处于高温工况工作,对水冷却管提出耐水分解,耐腐蚀性及耐热老化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难题,旭化成推出雷鸥娜™(LEONA™)冷却水管材料。


雷欧娜™为何能胜任?




WITWater-Injection Technology水辅注塑技术


水辅注塑技术(WIT)是一种特殊的辅助成型技术,用于获得类似管道的中空形状。


首先用熔融树脂填充模具后当表层固化,中心仍处于熔融状态时,将水作为注入介质注入到注塑件,形成中空结构。虽适用于相对较短的管道(50厘米左右),但它能够形成分支管和截面变形或直径不均匀的管道,因此是冷却支管和弯曲管道的良好选择。


旭化成提供耐水解性,耐盐钙性和耐LLC性优异的聚酰胺树脂雷欧娜™53G33等适用WIT技术。



② 挤出成型技术


在高速挤出成型性技术方面,雷欧娜™也有对应的牌号。针对直径为16mm、壁厚1.5mm的水管,可以实现12m/分钟的速度进行高速挤压成型。


修改金属管的形状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相比之下,树脂管只需将树脂加热到其熔点附近的温度,即可轻松进行三维再成型。


轻量化也是电动汽车老生常谈的课题


金属水管(耐腐蚀SUS316)的比重为7.98,相比之下雷欧娜™的比重更小,且能够根据要求、提供柔软、标准、硬质3种选择。



在工程塑料方面,旭化成技术实力源自多年的沉淀


旭化成利用长年积累的知识,开发面向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各种行业和应用的牌号,并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丰富牌号阵容。也是亚洲完全在内部生产 PA66 树脂(从中间体到成品)的制造商。


此外,旭化成还提供“树脂 CAE 技术”服务——旭化成的内部设计模拟专业知识——可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为客户提供支持。包括拓扑优化注塑成型仿真振动分析静态解析热管理解析等各种模拟技术,有助于提高部件测试效率。




关于旭化成汽车


旭化成集团,秉承为人类“生命”与“生活”做贡献的理念,为汽车市场提供安心、舒适、安全的高可靠性解决方案,并提出了移动性在未来社会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LEONA™资料获取,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非常感谢

更多材料方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非常感谢


100大潜力材料

[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网客服微信号:suxueer0823。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内容仅读者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网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联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时处理。

本网力求数据严谨准确,但因受时间及人力限制,文中内容难免有所纰漏。如有重大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点击咨询

客服

下载APP

公众号

让客服与您联系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让客服为您提供专属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