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聚氨酯网|
发表时间:2023-05-18
点击:2316
5月16日,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廖强教授团队和重庆医科大学戴红卫教授团队合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了一种植入式
弯折拉伸可降低
酶燃料电池是这样工作的——含生物可降解有机物的汗液、尿液等人体体液流过生物电极发生生物电催化反应产生代谢物、电子、氢离子等;代谢物、氢离子在生物电极内沿着与体液有机物扩散相反的方向传递,电子则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形成生物电流,与通过自然对流或溶解在体液中的氧气、氢离子反应生成水,最终形成闭合回路。
相比于其他微纳供能体系,
“对
赋予植入式
杨扬介绍,他们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生物相容性优异的热塑性聚氨酯橡胶(TPU)纤维,将其纺织成柔性可拉伸基底,并将共价结合的碳纳米管和葡萄糖氧化酶混合物泵入TPU柔性基底的表面和内部,构建酶燃料电池生物阳极,用来催化体液中的葡萄糖。这种生物电极结构不仅可以缓解弯折、扭转、拉伸带来的急剧性能衰减,而且能在电池工作过程中为酶催化剂提供良好的催化微环境。
单个植入式
“动物实验显示,该电池不仅可以通过生物酶在动物体内产生电,而且具有极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我们与重庆医科大学开展医工交叉合作,进行了全面的生物相容性测试,包括对大鼠体重、植入部位的愈合过程及组织学图像、肝功能、肾功能、主要脏器组织学图像的观察,并未发现局部的炎症和全身异常。”杨扬说。
他表示,未来他们将进一步结合微观传递理论,通过研究在微小空间下,工作在非均匀力学环境的柔性电源的内部物质传递、流体流动规律,将微观传递理论与生物力学、微机械工程等学科进行交叉,提高生物电极在真实生物环境下的催化反应效率,进而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和产电稳定性。
另外,他们还将设计和搭建生物电源系统,使
封面来源于图虫创意
“本文由新材料在线®平台入驻媒体号环球聚氨酯网提供,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站及新材料在线®立场,本站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