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有材APP下载

新材料在线APP下载

寻材问料下载

开通会员

精彩推荐

会员享研报折扣价、看项目BP、约投资人、每日在通讯录加更多好友等特权

开通会员 查看会员特权

登录/注册

热门媒体号

热门企业号

宝马iX5 Hydrogen氢燃料电池车2023年量产,氢能源时代即将降临

来源:中国电池联盟|

发表时间:2023-05-08

点击:2304

氢能是动力汽车一种较为理想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搭载氢能源的燃料电池,产生电能和热能的副产物,只有水蒸气。氢能源是全球气候中和版图中不可缺失的一块,也是零排放的主力军。


宝马以其一贯的前瞻性,早在40年前就开始研发氢能源动力系统,对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也超过20年。基于此技术研发的最新车型BMW iX5 Hydrogen氢燃料电池车,已在2023年4月18日亮相上海车展。


此前,宝马BMW iX5 Hydrogen已在北极圈通过极寒测试,而后近100辆试点车队在比利时安特卫顺利完成路试。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宝马BMW iX5 Hydrogen氢燃料汽车未来可期。


横跨大洋的生产过程


宝马这款BMW iX5 Hydrogen氢燃料汽车,集成了氢燃料电池技术与第五代BMW eDrive电力驱动技术。


氢燃料电池系统是BMW iX5 Hydrogen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产高达125kW/170hp的连续输出功率。驱动系统则是由两个储氢罐、一个燃料电池和电机构成,总共可容纳近6千克的氢气。


据了解,为了打造一台全新的iX5,需要跨越美国和德国,从工厂运至慕尼黑的研究和创新中心试点工厂完成组装。iX5 Hydrogen最核心的高效燃料电池系统就是在慕尼黑生产的。


首先,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斯帕坦堡工厂,生产出标准版宝马X5,在车辆后轴上装载第五代BMW eDrive电动机,同时在中央通道和后座下方配备两个6kg重、采用CFRP材质的氢气罐。


然后经过车身车间、喷漆室和组装,最后由技术人员检查车辆,在BMW测试中心进行一系列操作检查。


接着将车身送往慕尼黑FIZ研究中心等待与燃料电池系统的结合。


而此时的燃料系统正处于慕尼黑加兴镇的一个装配车间里,这也是燃料电池在被放入电池组之前通过测试的地方。它们只有几毫米厚,由电极和电解质组成。当电池板彼此重叠时,压力机会将它们压缩至其原始厚度的20%左右。


完成氢燃料电池的压缩后,即可进入下一个组装阶段。


由工程师安装完所有辅助装置(如电动涡轮增压器)、电缆和软管后,就可以将其运送到慕尼黑的FIZ研究中心,在那里与BMW X5车身进行结合。


经过一系列的长途跋涉后,才能组装成一台线条修长、具有运动属性的BMW iX5 Hydrogen氢燃料汽车。


澎湃的动力性能


宝马iX5 Hydrogen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燃料电池和两个氢气罐,电机和电池提供动力。这款独特的电驱系统总输出功率据称为374马力,宝马表示它将在约7s完成百公里加速。


供应燃料电池所需的氢气储存在两个由碳纤维增强塑料 (CFRP)制成的700Bar储氢罐中,它们加起来可存储将近六公斤氢气,足以让BMW iX5 Hydrogen在WLTP标准下行驶504公里。


而加满氢气罐只需3-4分钟,因此BMW iX5 Hydrogen还可以提供久负盛名的长途驾驶乐趣,沿途只需短暂停留即可满氢出发,继续行程。


BMW iX5 Hydrogen技术数据摘要

驱动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295kW/401hp

燃料电池系统的连续输出功率:125kW/170hp

电池最大输出功率(锂离子技术):170kW/231hp

高度集成电驱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95kW/401hp

氢气罐容量:6kg氢气(气态)

0-100 km/h加速时间:少于6秒

最高时速:超过180公里/小时

WLTP标准下的氢消耗量:1.19千克/100公里

WLTP标准下的续航里程:504公里


助力碳中和


如宝马集团CEO Oliver Zipse所说:“氢是一种多功能能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它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氢能源动力汽车也是碳中和路线中的重要一环,宝马集团是德国首个加入“1.5°C限温目标行动”的汽车制造商,致力于在整个价值链中实现完全气候中和的目标。


与2019年相比,宝马集团计划在即将到来的2030年,每辆车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即供应链、生产和使用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减少40 %。同时,宝马集团计划最迟到2050年完全实现气候中和。


我们在iX5 Hydrogen上看到氢燃料电池技术在环保、性能、效率、实用性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氢能源革命的时代即将到来。


封面来源于图虫创意


100大潜力材料

“本文由新材料在线®平台入驻媒体号中国电池联盟提供,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站及新材料在线®立场,本站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点击咨询

客服

下载APP

公众号

让客服与您联系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让客服为您提供专属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