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有材APP下载

新材料在线APP下载

寻材问料下载

开通会员

精彩推荐

会员享研报折扣价、看项目BP、约投资人、每日在通讯录加更多好友等特权

开通会员 查看会员特权

登录/注册

热门媒体号

热门企业号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袁志好:材聚天理 料写春秋

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23-05-05

点击:60498


新材料在线®

《大国之材》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微信:EILIG2014

图片:受访人提供、图虫创意


“学科建设有两种模式:‘高大上’模式和‘小而精’模式。地方院校如果学习沿袭清华、北大的学科发展模式,难度非常大,同时也没有必要,因为其定位和发展目标本就不一样。个人认为,二者要走差异化错位发展的道路,做到相互不可替代才是更正确的观念。正如体育比赛中对篮球和体操有着根本不同的要求一样,让体操运动员去打篮球比赛可能会出现荒唐可笑的结果。每一所高校,无论是隶属于教育部还是地方,都是学科自然生态体系的必要元素,不可或缺。天理工材料学院想走的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小而精’特色发展模式。”


“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


天津,正是上述诗句所描绘的繁华城市,古称七十二沽。1979年,天津理工学院诞生在这座北方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中。


在迈过最初的十七载发展后,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并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作为一所“年轻”的高校,天理工始终秉持着“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励精图治。成功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


而材料与天理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是天理工科研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大国之材》走进这座海河之畔的美丽高校,对话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袁志好。


伴着冬日的暖阳和窗外的葱郁景色,天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01

砥砺前行:从发光材料到晶体材料


1987年,我国发光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徐叙瑢院士被调至天理工,建立了材料物理研究所,开展固体发光前沿课题——薄膜场致发光的研究工作。在徐叙瑢院士的带领下,材料物理研究所培育了不少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科研成果。


1996年,天理工材料学院在材料物理研究所的基础上,经过与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和天津大学分校材料类相关专业的合并而建立。


2002年,袁志好来到了天理工材料学院,任副院长一职。“虽然学科起点比较高,但材料学院当年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那年年底我来报到时,全院只有30余名老师,年科研经费只有20-30万元,科研条件差,研究方向极其分散。在一次汇报学科建设规划时,有专家问我们的学科有什么特色时,我曾开玩笑地说,我们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袁志好院长憨厚地笑着说。


“我们在2003年才拿到了第一个硕士点,2013年拿到一级学科博士点。”袁志好在2010年时升任天理工材料学院院长,回想起过往,颇为感慨。“当初学校对于材料学院属于‘有所不为’的认知状态。到最近几年,学校有近一半的学科建设费用被用到材料学科的发展中,这也算是一部励志史了。”


现今的天理工材料学科是天津市一类重点学科和“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工程中心,以及5个本科专业、 5个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今年,天理工材料学院的“新能源材料”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了国家 “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并获批“材料微结构”教育部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这作为一个地方学校是不多见的。


“项目方面,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到各类的研究基金,近五年共拿到了180多项,其中2017年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在地方院校中应该属于最多的院校之一了。”袁志好介绍道。


2017年,我国功能晶体材料杰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成正式全职调入天理工,成立功能晶体材料研究院,为材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持续发展又增添了一份新的力量。天理工材料学院的发展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02

灵活发展:走“小而精”特色模式


袁志好表示,天理工材料学院只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他看来,学科建设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以清华、北大为首的“高大上”模式和以地方院校为主的“小而精”模式。“地方院校如果学习沿袭清华、北大的学科发展模式,难度非常大,同时也没有必要,因为其定位和发展目标本就不一样。个人认为,二者要走差异化错位发展的道路,做到相互不可替代才是更正确的观念。”


这种不可替代的“小而精”特色模式,正是天理工材料学院给自己找到的合适之道。


“在众多地方院校中,我们要率先探索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开发的全流程学科建设模式。”袁志好介绍,天理工材料学院目前奉行“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一体是指材料学院,两翼分别是指负责科研的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负责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功能晶体材料研究院,做到教学与科研两手抓。


据悉,国内高校一般是建好研究平台后再挑选学科带头人,团队成员也可能不是带头人选择的。但天理工材料学院则选择了另一种思路,先确定研究平台建立的大目标,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找一个与目标相符的领军人才,由其来全权负责构建,再让其根据自己的需求挑人组建团队。


据悉,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就是这样被建立起来的,2016年正式挂牌时有13位院士到场见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研究院在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om.、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达到30余篇,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崭露头角。


“人才领导产业链,协同相互促进。”天理工材料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研究院会选择引进半学术、半企业化的人才。“这种全新的模式,可以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些做学术研究、有些做产业开发、有些做成果转化,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人才。”


而在人才管理和考核上,天理工材料学院则采用PRI考核,周期为五年一次,正在逐步实行团队和特长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考核标志性成果,不拼数量,比如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只要取得的科研成果、成就或项目等是突破性的,是天津理工大学之前没有取得过的,就可以直接通过考核。”袁志好笑道。


天理工材料学院在平台建设方面也进行过许多探索。已构建了“学科平台与专业教学资源互联、互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兼容”的科研-教学一体平台模式,使地方高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天理工材料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3.4万多平米,围绕晶体工程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学科方向,建立了从材料原创性设计制备到器件集成应用相互衔接的创新研究平台,拥有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等一批尖端仪器设备,总值4亿多元。依托学科建立的教学平台也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3

产业破局:将“小模块”系统集成


针对产学研脱节问题,袁志好表示,“高校其实有不少好东西,但是缺乏有效的主动对外途径。高校老师们大都忙于做国家纵向课题,没空去处理这些;另一边,企业有些新需求却无法得到相对应的技术支持,这对于两边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在他看来,成果或技术转化需要通过更高的平台,找到最适合做这种产品的企业,将其做得更好。“各方应该各司其职,比如高校科研人员就该把实验室技术做到更成熟,企业家就是做技术转化的。高校要把技术交付小试、中试、技术孵化中心,然后企业家将其投入生产,实现产业化。”


他还指出,仅仅让材料实现产业化是不够的,材料往往只是产品的一个环节,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消费终端产品的应用上来。而高校、产业转化平台、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小模块”。


袁志好认为,“国内的研发亟需‘集成’,将各个小模块集成类似于系统的东西。未来只要把‘系统性集成’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材料产业发展就不成问题了。”


据悉,天理工的理工塔是仿造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塔建造的,这同时也彰显了学校的决心,其在鼓励成果转化方面,予以了极大的奖励措施,项目收入90%归个人所有。“这既是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也对人才个人收入有所改善,是双向的。”他表示。



100大潜力材料

[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网客服微信号:suxueer0823。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内容仅读者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网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联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时处理。

本网力求数据严谨准确,但因受时间及人力限制,文中内容难免有所纰漏。如有重大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点击咨询

客服

下载APP

公众号

让客服与您联系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让客服为您提供专属服务

关闭